科学告诉我们,马拉松选手的巅峰竞技期在25至35岁之间。但这绝不意味着,人生的黄金岁月仅此一段。且听十几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跑者怎么说——他们皆已年过七旬,今年波士顿马拉松冲过终点线时,依旧难掩满脸喜悦,我们恰好在此刻与他们攀谈了几句。
有人已坚持奔跑数十年,也有人是晚年才踏上跑道。他们都属于精英行列:非营利组织“美国跑步协会(Running USA)”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,65岁以上跑者在马拉松参赛者中的占比不足3%。那75岁以上的呢?连0.3%都不到。
是什么让这些最具感染力的业余跑者,在历经岁月、跑完无数里程、磨坏多双跑鞋后依旧坚守?曾想靠跑步吸引女生的少年
约翰·沃特(John Wat),72岁
首次马拉松:1977年,火奴鲁鲁
最初动机:“我14、15岁开始跑步,那会儿跟多数同龄男生一样,总想着能吸引女生注意。”
职业:退休教师兼教练。“比起当竞技跑者,我更擅长做教练。现在在路上跑步时,常会碰到以前带过的学生,这份牵挂成了我坚持的动力。”
最爱的赛后补给:“我毕竟还是教练,总想着该按科学方法来。但有时候啊,一大份油腻的芝士汉堡或披萨,才最对胃口。”
爱东张西望的新西兰人
休·查佩尔(Sue Chappell),70岁
首次马拉松:2002年,夏威夷州火奴鲁鲁
坏习惯:爱迷路。“我压根不记路,就喜欢东张西望——这正是我热爱跑步的原因,说白了就是好奇心重。”
关于心态转变:“跑步确实帮我建立了自信,让我明白自己能健康地老去。以前我对健身房深恶痛绝,现在却成了常客。”
最大动力:和朋友一起跑。“我是我们跑团里最年长的。他们总说:‘你可得继续跑啊,只要你还在跑,我们就觉得自己也得跟着坚持。’”
冲线后猛灌百事的加拿大人
弗朗西斯·费根(Francis Fagan),75岁
首次马拉松:1992年,爱德华王子岛省
跑步契机:腿骨折后的康复训练。“42岁那年,其他运动对我来说已经太吃力了,相比之下跑步倒轻松不少。”
赛后补给:先喝罐百事可乐,再续一两杯啤酒。“糖分总能帮上忙,这玩意儿确实管用。”
完赛马拉松数量:152场。“我把所有奖牌都放在吉百利(Cadbury)锡罐里,现在罐子快不够用了,连放罐子的地方都快没了。”
长远目标:百岁时跑波士顿马拉松。“还有25年呢,只盼到时候脑子清楚,别流着口水跑就行。”
八旬仍未停步,只是稍缓脚步
弗兰克·布赖特(Frank Bright),82岁
首次马拉松:1978年,路易斯安那州克劳利(Crowley, Louisiana)
论及同跑情谊:“要是有位同龄人像你一样坚持跑马拉松,你自然懂他经历过什么。而且这类人啊,多半值得深交。”
训练调整:“我不再练速度了,怕把握不好度伤了自己。”
关于快乐源泉:“快乐多是跑完回味时才涌上心头,跑的时候可没这感觉。要说跑步有什么玄妙体验?我从没体会过。不过有人夸句‘嘿,真不赖’,带来的劲儿或许比我承认的还要大。”
跑着跑着就想通了的沉思者
芭芭拉·弗里德曼(Barbara Freedman),73岁
首次马拉松:1999年,纽约市(New York City)
最大挑战:平衡跑步与生活。“生活总有各种琐事来搅局,有时候真能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”
心得感悟:“每次带着一堆问题去长跑,回来时总能想出三四个解决办法,不止一个。跑步时思绪纷飞,跑完就有了头绪。”
最大动力:“知道人生总有终点,剩下的日子不多了。我不是悲观,只是明白生命有限。但这些回忆都会留在心里,我清楚自己做过什么。最难的是,真到了跑不动的那天。”
把儿子练成教练的老爸
何塞·阿尔法罗(Jose Alfaro),75岁
首次马拉松:2022年,纽约市
教练兼灵感来源:儿子阿米尔卡·阿尔法罗-马特尔(Amilcar Alfaro-Martell)。“这是我们能一起分享的事,是这辈子最珍贵的时光,我们都特别珍惜。”
跑步理念:“不论是谁,不论快慢。看到好多移民借着跑步聚到一起,我就特别受鼓舞。他们能闯过那么多难关,也让我更有韧劲了。”
在奔跑中追寻身心合一的跑者
萨比娜·霍金斯(Sabina Havkins),70岁
首次马拉松:1977年,科罗拉多州基斯通(Keystone, Colorado)
最难忘的赛事:1984年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(Olympia, Washington)的首都城市马拉松。“几个月前,首届女子奥运马拉松选拔赛刚在这条赛道举行。那种‘女性终于能跑这个距离’的氛围,太让人振奋了。”
激励小窍门:报名参赛。“把目标写在日历上,能让人更有责任感,也更自律。”
关于自我:“跑步是我性格的一部分,但不是我的全部。它是我感受世界、亲近自然、追寻心灵合一的方式。”
六十多岁才跑超马的约翰内斯堡人
博伊西·姆巴(Boissie Mbha)
首次马拉松:2015年,南非夸祖鲁-纳塔尔省(KwaZulu-Natal Province, South Africa)的 comrades超级马拉松(约90公里)
训练信条:重质不重量。“我的膝盖也72岁了,所以跑的距离短些。多休息很重要——我保证充足睡眠,这法子管用,现在还能赢过些年轻人呢。”
论及晚起步:“什么时候开始新活动都不晚,能让人脑子更灵光。” 未来计划:每年最多跑4场马拉松。“只要膝盖还撑得住。”
奖牌收集不停歇的执着者
吉姆·泰勒(Jim Taylor),78岁
首次马拉松:1978年,密歇根州底特律(Detroit, Michigan)
训练信条:持之以恒。“我饮食很规律,留意身体的感受,做什么都讲究适度。” 珍藏之物:波士顿马拉松奖牌。“跑波士顿马拉松,就像把独立日、圣诞节和麦加朝圣(Mecca)全凑一块儿了。这些奖牌对我来说,跟所有学位一样珍贵。”
心怀感恩:“这把年纪了,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。我妻子以前也是马拉松选手,还是我最好的朋友,日子过得挺好。”
大器晚成的跑者
小熊久子(Hisako Oguma),75岁
首次马拉松:2014年,日本名古屋(Nagoya, Japan)
开始跑步:60岁那年。“退休后想找点乐子,试试新鲜事。我一直喜欢大自然,喜欢风从身边掠过的感觉。”
最爱背景音:自然之声。“在日本,我们这代人不爱往耳朵里塞东西。再说了,放着音乐,就听不见大自然的声音和观众的欢呼了。”
训练理念:“慢慢来总没错,跟朋友一起跑或走都有帮助。”
论及健康养老:“想活得长久,就得吃好、睡好,多跟朋友喝点清酒。”
一件衬衫穿了36年的新英格兰人
琳达·帕里什(Linda Parrish),72岁
首次马拉松:1988年,罗得岛州纽波特(Newport, Rhode Island)
动力所在:“我是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,跑步成了我的发泄出口,这很重要。我想让他们为我骄傲。”
训练信条:耐心。“我练的还是多年前的老一套,就是慢多了。以前只是每天的一小段事,现在得花上整整一下午。”
珍藏之物:当地“怀特山跑者”俱乐部的一件背心。“穿了36年,看着就像从战场上下来的。”
回首往昔:“想起二十多岁时,要是有人说我72岁还在跑步,我肯定不信。”
本想放弃却坚持下来的跑者
罗宾·希勒(Robin Schiller),72岁
首次马拉松:2006年,科罗拉多州斯廷博特(Steamboat, Colorado)
YY易游体育官方网站坚持理由:“准备和训练的成果明明白白,立竿见影。生活里好多事都没头绪,跑步却让人觉得踏实。”
珍藏之物: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的奖牌,那年的爆炸案造成2人死亡、260多人受伤。“我本来打算那是最后一场马拉松,可当时在场的我们都立刻决定,必须再回来跑一次。那种善意的流露,别处可看不到。”
论及积极养老:“只要还能跑,我就觉得得为自己、为这世界跑下去。跑步是种福气啊。”
撰文:Kathryn Miles摄影:Jake Chessum编译:Arvin版式设计:钱思琦
发表评论